谈谈少林寺方丈“释永信”

25 年 7 月 28 日 星期一
1395 字
7 分钟

前言

不少人对方丈存在认知偏差,总觉得他们能身居此位,是凭借精深佛法与高尚德行 —— 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能成为方丈,更关键的是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、拓展发展的本事,以及为寺庙聚拢财富的能力。​

若从组织运作的角度看,寺庙自古就像一个 “独立机构”,方丈则类似掌舵者,其决策往往无需复杂的集体审议流程。换个通俗的说法,寺庙近似 “社群组织”,方丈便是其中的核心主导者。当方丈规划某项事务时,往往拥有极强的话语权。

01

早在南北朝时期,寺庙就已涉足地产经营与借贷业务。当时北魏都城约三分之一的房产,都归寺庙所有。这些财富的积累,显然不只是依赖信徒的香火供奉。​

这背后离不开权贵势力的支撑。许多知名寺庙由贵族世家扶持,方丈身边常围绕着王侯将相。权贵的频繁到访,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赏赐与捐赠 —— 贵族需要借助寺庙的声望提升形象,寺庙则需要权贵的势力拓展影响。方丈们也常活跃于官场,以宗教身份参与社交,在各类场合中游刃有余。他们还会与地方实权势力合作,为寺庙的土地扩张、基建项目铺路。​

寺庙曾以 “僧邸粟” 名义开展救济,实则多为借贷。北魏宣武帝曾下诏规范寺庙贷款利率,规定利息最高不超过本金,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借贷业务的盈利属性。若借贷者无力偿还,土地与财产便可能被寺庙收走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部分寺庙实际扮演着地主与放贷者的角色。​

当然,并非所有寺庙都如此。偏远地区的小庙往往资源匮乏,僧人之间也存在层级差异,多数普通僧人更像是为寺庙服务的从业者。​

值得注意的是,古代僧侣享有免税特权,不参与农耕却能通过香火、地租、借贷积累财富,部分寺庙甚至拥有私人武装。这种独立性对政权稳定构成潜在影响,历史上 “三武一宗灭佛” 事件,正是因统治者意识到寺庙过度扩张的隐患 —— 若民众纷纷弃农出家,国家根基便会动摇,而推行灭佛的君主,多是有远见的政治家。​

在文学作品里,僧人形象也常带负面色彩。《笑林广记》中近十分之一的段子涉及僧人,苏东坡也曾用 “转秃转毒” 的说法调侃,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对部分僧人的看法。俗语 “一人不入寺” 的流传,也暗示着寺庙在某些时候并非全然安宁之地,毕竟出家曾是一些人隐匿身份的选择。

02

以少林寺为例,唐宋时期其占地达 14000 亩,民国时仍有 1370 亩耕地,周边村民多为佃户。当时少林寺甚至购置武器,组建千人规模的僧兵队伍,近似地方武装。恒林等僧人还担任地方职务,实际掌控治安与司法。当地歌谣 “有闺女的种水浇地,有好媳妇的种好地。有烂媳妇的种烂地,没有女人的开荒地。”,便揭露了寺庙佃租制度中存在的不公,此时的僧人已与劣绅无异。​

新中国成立后,这类现象得到整治。少林寺僧人被重新定位,多数还俗参与生产,最终仅留 12 人组成生产队,靠劳动谋生。​

但历史似乎在某些方面重现。80 年代起,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察觉到机遇,以僧人身份进入寺庙,凭借手腕与资源将寺庙打造成盈利机构。所谓 “少林功夫”,更多成为文旅 IP,用于吸引游客与学员,虽能带动经济,却缺乏实战能力 ——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早已指出,这类技艺观赏性强于实用性。​

80 年代也有部分有不良记录者遁入佛门,这也是当时寺庙快速扩张、僧人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。如今部分 “僧人” 白天身着僧袍,下班后便回归普通人生活,开豪车、享家庭;更有 “僧门世家”,祖孙世代以 “修行” 为名从事占卜等活动,美其名曰 “家学传承”。​

不可否认,能将寺庙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盈利机构,确实需要过人能力。但当寺庙完全以利益为导向,便难免引发争议 —— 既想坐拥巨额财富,又想保持 “德高望重” 的形象;既念 “阿弥陀佛”,又追求物质享受,这与佛教本真精神似乎相去甚远。

结尾

如今想在香火旺盛的寺庙中找到真正践行 “普渡众生” 理念的人,实属不易。

大多就像《西游记》里的金池长老、黄眉老祖,或是灵山索取 “人事” 的阿难、迦叶...

艺术,源于现实。

文章标题:谈谈少林寺方丈“释永信”

文章作者:梦想是混吃等死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hou.com/posts/shiyongxin[复制]

最后修改时间:


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,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分发作品,也可以修改和创作,但是分发衍生作品时必须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。
本文采用CC BY-NC-SA 4.0进行许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