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禅为什么拒绝给诸葛亮立庙?

一月 05, 2025 / 梦想是混吃等死 / 15阅读 / 0评论

前言

在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后主刘禅为什么两次拒绝他人给诸葛亮立庙的请求,是不是他对诸葛亮怀恨在心,借此发泄不满?

礼制

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礼制的问题,我们先看一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:

亮初亡,所在各求为立庙,朝议以礼秩不听,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。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,后主不从。——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

这段话说的是:诸葛亮去世后,各地请求为诸葛亮立庙,以便祭祀。刘禅召集诸位朝廷大臣开会,商议后认为不合礼制,于是没有同意。因此蜀汉的百姓在相应的时节里在道路两边私人祭祀诸葛亮。后来又有人提出可以只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,刘禅没有答应。

有人根据这条史料呢,认为刘禅两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,是因为诸葛亮生前独揽朝政大权,未及人臣,权倾朝野,刘禅身为皇帝,却成为了傀儡,他心中十分不满,但是却不敢发泄。

因此呢,等诸葛亮去世后,他拒绝别人提出的给诸葛亮立庙的请求,借机报复。

但是如果我们根据相关史料和汉朝时期的祭祀礼制分析的话啊,刘禅这么做,主要还是因为礼制的问题。

两汉时期的礼制是不允许给臣子单独立庙祭祀的,无论功劳再大也不行,最多只能是给皇帝本人的庙廷配享来享受祭祀。

就是我们常说的配享太庙,比如与蜀汉同时期的曹魏,他继承的也是汉朝的制度,在魏明帝青龙元年(公元233年),朝廷下令以已故的大将军夏侯惇,大司马曹仁,车骑将军程昱配享魏武帝曹操,而后又陆续选取了23人配享。

因此,对于蜀汉各地给诸葛亮请求立庙祭祀的申请,蜀汉朝廷才没同意。

看史料记载,说的是“朝议以礼秩不听”,说明这件事呢并非是刘禅自己单独决定的,而是让众多朝臣商议的。

那么这些朝臣商议的结果呢,就是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制,所以没有同意。

这些大臣不同意,恐怕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各地都请求为诸葛亮立庙,不是一个地方,那要是同意的话,诸葛亮的庙就会遍布蜀汉各地。

你想想作为蜀汉开国之君的刘备,他才几个庙啊?那这样做就更加不合乎礼制了,而且无疑会削弱刘氏皇权生威,威胁刘禅的地位。

有人看出了这一点,于是随后尚书请求旨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,其他地方都不立了。

不过,刘禅还是没有同意,一是因为这种做法还是没有解决单独给身为臣子的诸葛亮立庙,不合乎礼制。二是因为刘备的庙就在成都,如果诸葛亮也在成都单独立庙,以诸葛亮的巨大声望,势必会威及刘备的庙,进而威胁刘禅的地位。

再到后来,步兵校尉习隆、中书郎向充等人呢再次上书,请求为诸葛亮立妙。

他们看出了刘禅的担忧,于是呢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,就是将庙立在诸葛亮墓地附近,也就是现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东南。

那平时让诸葛亮的亲属祭祀,其他凡是想祭祀诸葛亮的人,只能到这里,其他地方都不允许。

这次,刘禅同意了。

步兵校尉习隆、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:“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,甘棠为之不伐;越王思范蠡之功,铸金以存其像。自汉兴以来,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。况亮德范遐迩,勋盖季世,王室之不坏,实斯人是赖,而蒸尝止于私门,庙像阙而莫立,使百姓巷祭,戎夷野祀,非所以存德念功,述追在昔者也。今若尽顺民心,则渎而无典,建之京师,又逼宗庙,此圣怀所以惟疑也。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,立之于沔阳,使所亲属以时赐祭,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,皆限至庙。断其私祀,以崇正礼。”于是始从之。——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

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,习隆和向充的上书中提到,自汉兴以来,连小善小德者都可以图形立庙。(自汉兴以来,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。

这个确实如此,但是呢他属于私祀,这个是民间或地方官员私人自发的行为,这是不被国家承认的,而各地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,或者只在成都立庙,显然是希望将其纳入到国家承认的正礼祭祀中,但是这个明显不合乎礼制。

所以祁隆和项冲呢后面才提到“若尽顺民心,则渎而无典

刘禅才同意了为诸葛亮立庙,可惜太晚了。在立庙的当年,蜀汉就被曹魏灭了。

景耀六年春,诏为亮立庙于沔阳。——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

不过,刘禅这一做法还是被后世之人批评为不合乎礼制。因为无论在哪里立庙,都还是违背了当时不能给臣子单独立庙的礼制。这条礼制的重点不是在哪儿立,而是给谁立,给臣子立,那就不行。

何承天曰:“《周礼》:’凡有功者祭于大烝。’故后代遵之,以元勋配飨。允等曾不是式,禅又从之,并非礼也。”——《宋书·礼志》

文章作者:梦想是混吃等死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hou.com/archives/liu-shan-wei-shi-me-ju-jue-gei-zhu-ge-liang-li-miao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