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孤寂,是等待死亡

五月 18, 2024 / 梦想是混吃等死 / 29阅读 / 0评论

前几天马伊琍周依然主演的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开播,引起不小的热度。

这部剧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《我的阿勒泰》,这让我想起了她的一篇文章《外婆的葬礼》。

文章里写到关于外婆的记忆,净是遗憾。

因为工作的繁忙,她没能给予外婆更多的关爱;因为生活的拮据,没能实现外婆回乡的愿望。

外婆一天天地等待,一年年地盼望,到死也等不到落叶归根。

在天地之间,于孤独中守望,于寂寞中徘徊,被社会边缘化。

然后,在一次次失落中静静地死去。

这才是真正的孤寂。

01

李娟的外婆是个流浪儿,被一名仆佣养大。长大后,找了一个嗜赌的丈夫,生了十个孩子,李娟的妈妈是最小的一个。

然而,外婆操劳半生,不仅没能享点儿女福,还先后经历了八个孩子的离世。

命苦,是她们那一代人共同的特点。

外婆的一生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,70多岁时被政府召回乡,照顾百岁高龄的养母,还要捡垃圾为生,独自抚养外孙女李娟。

养母去世后,她们居住的六平米廉租房被收回。在85岁高龄,外婆不得不拿起锄头在乡间耕种。

这在外人看来,极其辛酸,也是子女的不孝。但在外婆心里,自给自足便是一种满足。

88岁时,李娟的妈妈连哄带骗,把外婆从四川接到了新疆。

外婆跟着女儿、孙女,在阿勒泰的角角落落辗转。虽然在亲人身边,但亲人一个个忙里忙外,她又帮不上忙,每天被孤独与寂寞包围。

有一次,妈妈急冲冲地打电话给李娟,说家里出事了,让她赶紧回去。

她说外婆的脸又黑又瘦,怕是要“去”了。

李娟回到家,盯着外婆看了许久,才冒出一句话:“你给外婆洗过脸了没有?”

“从来没有。”

妈妈从早忙到晚,哪里顾得上给外婆洗脸。

于外婆而言,她不过是一只被关在家里的宠物罢了。

家人美其名曰“赡养父母”,的确是照顾了父母的衣食住行,至于父母心灵层面的东西,是无暇顾及的。

如果条件允许,谁又愿意让子女供着呢?

亲属之间的嫌隙,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相处中渐渐滋生的。

若心疼家人,自己亲自照顾,可其实,自己也未必能照顾得比别人好。

02

2003年,李娟在乌鲁木齐打工,她把外婆接到身边照顾。

白天,外婆在出租屋的阳台上看着李娟渐行渐远的上班背影,晚上又在阳台上等着她回来。

李娟觉得外婆太孤单了,就买了一条狗给她作伴。

可最后却是外婆和狗一起在阳台上等候着李娟下班回家。

虽然外婆此时比妈妈照顾时干净了,但外婆仍然是孤独的。

休息时,李娟会陪着外婆出去逛公园、超市、散步。

走累了,外婆就会抱怨:“累死了,老子下次不去了。”

然而,第二天一早,外婆在阳台上看到蓝天白云,又一脸向往地说:“多好的天气呀。”

李娟照顾外婆,又何尝不是把她当宠物一样圈养着呢?

让她出去,又怕她走丢了,遇到危险了;不让她出去,她一个人在家除了吃饭,睡觉,就是发呆。

这种无法融入世界的孤独感,让她的思乡心绪更浓。

外婆常常念叨着回老家,有一次还收拾行李出去,到处问人家火车站怎么走?

李娟说,外婆生命之末最大的激情,就是想象火车之旅。

因为只有坐上了火车,她才觉得自己能回到家乡。

可外婆等来的,却是家人一次次的敷衍。

从新疆回到四川,对于贫困人家来说,又谈何容易?

回去外婆又如何生存?

李娟看着外婆那“遥远的愿望”,充满了怜悯,但又无可奈何。

过了一段时间,李娟发现门把手外面多了一块布,她以为是别的小孩恶作剧,就把它给扔了。

此后的两天三天,她都看到有一块布挂在门把手上。

那是外婆为了辨认自家的门,在外面绑的一块布。

李娟才想起来,原来外婆已经很老了。老人看小区家家户户都一个样,就像进了迷宫。

然而,老人的内心世界早就迷了路。

“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。她早已迷路,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,慢慢与死亡和解。”

老人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乡,除了思乡,更多的是想魂归故里。

可如今,这奢侈的愿望,是越等越渺茫。

03

李娟的外婆,96岁那年,去世了。

人家说,外婆这是喜丧。

说是喜丧么,葬礼上主持人连外婆的名字都念错。

外婆的个人经历,也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,都对不上。

参加葬礼的人,不仅李娟不认识,连李娟的妈妈也一个都不认识。

下葬的时候,碑上刻着“李秦氏之墓”。

可外婆叫秦玉珍。

李娟说:“这非正常死亡,是恶意的死亡。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,种种孤独,种种惊惧,挟持了外婆,也挟持了我。”

外婆在一天天的等待与孤独中,走向死亡。

其实这些我们都明白,只是我们以为老人还能等。再多等我一天,我以后加倍还你。

但我们不知道,老人一直在努力地等,等到心灰意冷。

等到“人死如灯灭”才突然惊醒,有些东西等不了。

成年人有一种无奈,叫我理解你的苦,但我却帮不了你。

李娟很小的时候,外婆就给自己准备好了一块墓地,买了棺材、寿衣,还教李娟如何帮她“穿衣”。

然而,准备了二十多年的东西,最后也没有用上。

这对已故的人来说,真是讽刺。

对在世的人来说,是无法弥补的缺失。

曹禺在《雷雨》中说:“我已经准备好棺材,安安静静地等死,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,撇得我枯死,慢慢地渴死。”

这是孝么?

子女:我尽力了。

父母:我心里苦啊。

是归根于贫困,还是忙于生计,抑或是认命呢?

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

未来悄然而至,我们既抓不住,也把握不了,唯有当下,呈在眼前。

大事看远,小事看近,说的不就是身边之事么。

亲人的情绪,难道我们不该重视么?

04

成年人的世界挺矛盾的。

我们爱孩子,疼孩子,也希望老了以后,有孩子疼爱。

然而,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也是父母的孩子,也需要我们的疼爱。

等孩子长大成人了,甚至结婚了,我们依然还有耐心对TA进行无微不至地照顾。

可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年迈父母的耐心。

我们对父母磨磨唧唧地吃饭、洗脸,都丧失了耐心,以至于大呼小叫,更别说陪父母谈心,散步。

曾看过一个视频。

视频中90多岁的母亲,已经老年痴呆,脑子也时好时坏,有时连天天照顾自己的女儿也记不起来。

但她60多岁的女儿天天陪她聊天、睡觉、拍视频,而不仅仅是让老人一天到晚吃饭-睡觉-吃饭-睡觉。

在她们的视频中,老人穿着整洁、干净,精神面貌也很好,完全没有愁容;女儿与母亲的谈话,就像一个年轻妈妈哄小孩。

这才是老有所依最好的状态吧。

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。

文章作者:梦想是混吃等死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hou.com/archives/1752586736444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
评论